2017年
《2017射电天文暑期学校》在上海天文台成功举办
2017年7月9-14日,《2017射电天文暑期学校》在上海天文台成功举办。邀请了国家天文台吴京文研究员、上海天文台沈志强、陈曦和王均智研究员、北京大学吴月芳教授、南京大学邱科平教授和广州大学张江水教授,共七位老师授课。授课内容主要围绕射电天文基础知识、天马望远镜和FAST早期科学研究课题,5天课程包括实习、讨论与操作实践。来自全国28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共95名学员参加了学习。根据2014年达成的合作意向,暑期学校将由上海-贵阳两地轮换举办,2018年度将在贵阳举办。
2017年8月15日-24日,《2017年脉冲星暑期讲习班》在国家天文台成功举办。邀请了国家天文台韩金林研究员,北京大学徐仁新教授、北京大学李柯伽教授、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王伟、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王陈和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王鹏飞,共六位老师授课。授课内容围绕以Lyne和Smith编著的《Pulsar Astronomy》为主要参考教材,详细全面讲解脉冲星天文学相关知识。来自全国共100名学员参加了学习。
FAST望远镜模型参展“创科博览2017香港科技展”
2017年9月24日,FAST望远镜模型参展“创科博览2017香港科技展”。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于开幕仪式之前,特来FAST模型展区参观,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香港各界的关注。
FAST望远镜模型参展“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2017年9月25日开始,FAST望远镜模型参展“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展览。
《FAST—中国天眼》微视频
微视频《FAST—中国天眼》,以微纪录片的形式,记述了FAST射电天文望远镜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节点。科学目标和工程建设两条故事线并行,通过对项目中不同人物的工作跟拍和采访,以及国外天文专家的客观评论,把这个令世界瞩目的科学奇观生动且有温度地呈现出来。荣获2016年北京科技微视频大赛三等奖、2017年全国科教影视“科蕾杯”三等奖、第二届中国潍坊(峡山)金风筝国际微电影奖十佳作品奖。
2017年11月2日,彭勃研究员应邀在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青促会小组举办的第十五期论坛上作学术报告“FAST风雨兼程20+年”,约30余名科研人员和学生慕名参加。
2017年11月3日,李菂研究员在香港科技大学赛马会高等研究院报告“FAST”,听众为研究生。
2017年11月9日,李菂研究员在南京大学天文系报告“暗气体”,听众为本硕学生。
2017年4月、5月、10月,李菂研究员分别在北京十一学校、北京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贵州省都匀市第一中学三所中学做了科普报告:“从超感看起源-射电望远镜”,通俗讲解了射电望远镜、射电天文的概念,介绍了FAST以及相关科学,受到广大初高中学生的欢迎。
2017年11月16日,李菂研究员在北京大学天文系报告“星际介质湍流”,听众为本硕学生。
2017年12月26日,李菂研究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系报告“FAST巡天规划”,听众为本硕学生。
郑征作为译者之一,合作翻译了书籍:暗物质与恐龙(Dark matter and the dinosaurs:The astounding inter),于2017年1月1日出版。
2017年8月,博士生刘博洋赴美国爱达荷观测日全食并向国内观众进行直播,事后制作反映观测过程的微纪录片经“科普中国”项目支持、通过中国科普博览推送,播放量达百万以上,并获得《中国国家天文》日食摄影大赛艺术类二等奖。
2017年5月、7月,博士生刘博洋组织翻译并出版了《太空全书》、《火星》等图书。
2017年7月-10月,博士生刘博洋发起了中澳合作科学教育项目“未来科学家”项目。
2017年9月,博士生刘博洋发起青年天文教师连线中学生科研项目并进行了首期公开招募,最终确认的合作导师来自中美两国,指导的项目数量为5个。
2017年10月,博士生刘博洋经“科普中国”项目支持制作的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事件后续观测全球分布可视化动画视频,播放量达百万以上。
2017年12月,博士生刘博洋作为嘉宾参与了腾讯双子座流星雨直播。
2017年,博士生刘博洋写作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致敬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中国的12米大口径大望远镜之争,争的是什么?》、《稻城:中国光学天文新中心?》、《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大新闻懒人包》、《“中国天眼”FAST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这颗星星,献给他。》、《今年的考点全在这了!2017十大天文大事件年终总盘点》等多篇科普文章,主要文章每篇阅读量20万以上。其中《“中国天眼”FAST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这颗星星,献给他。》一文入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中国科普文学精选》一书。
博士生刘博洋主笔的“天文八卦学”专栏获《环球科学》杂志、“科研圈”公众号“2017学术公众号Top10”评选“明日之星”称号(2018年2月评选)。